星期五, 十一月 13, 2009

態度

這幾天,因為洪蘭教授的一篇文章,餘波盪漾,讓大學生的上課的態度和行為甚至穿著等課題引起廣泛討論.(詳情請閱: http://211.20.182.56:8080/m2m-0000/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9405 (簡體版))

對於這篇文章有很多評論與觀點,支持與反駁的聲音此起彼落(參閱: http://twm.zhreader.com/2009/11/blog-post_2856.html ).其實我想要討論的倒不是對與錯,而是態度.

這篇文章出爐後,有媒體記者第一時間訪問了台大學務長和醫學院院長等人,以下有他們的回應:

"台灣大學學務長馮燕指出,據他了解,洪蘭觀察的那堂課是「醫療與社會」通識課,上課時間一點'半,看影片討論,有些學生看過了,才會吃飯、趴在桌上。"(節錄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265+132009110901383,00.html )--我的解讀是因為是通識課,所以可以不用認真,因為課程內容沒有新意,所以不需要認真.

"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說明,評鑑時看到的是下午一點半的通識課程「醫療與社會」,許多學生因前一堂課結束較晚,中午來不及吃午餐,才會有人遲到、帶食物到教室。"(節錄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10/today-life15.htm) --我的解讀是未來的醫生,可以因為有事要忙,所以耽誤手術時間,甚至動手術的過程吃午餐.

雖然他們口頭上都說要接受批評,要改進,但是從他們的態度,可以看出這根本是在找理由,合法化所有的事情.

之後,馮燕學務長發表了另一段談話,這是我想要大力推荐的:

"馮燕表示,很多人其實不相信台大人普遍有兩個特質,就是不夠自信及害怕犯錯、失敗;看似沒有反應或傲慢的背後,其實只是害羞與太過謹慎。"(節錄自: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5242383.shtml )

我非常贊同這句話,因為自卑而自大,因為害怕
害怕犯錯、失敗而反駁所有的批評,合理化所有的批評,不就是學務長和院長在做的事情嗎?

這就是我想說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口頭說得再好聽,都是假的.為了改善洪教授的批評,台大準備開禮儀課(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5242383.shtml) ,但我真的認為,這不是上一兩門課就可以改善,改變的起源應該是自己的態度.

這樣簡單的道理,難道大家都不懂嗎?

2 条评论:

匿名 说...

如果我們是台大的大人物要對媒體提出為甚麼學生上課態度欠佳的事情做回應時,你會怎麼回應?不斷的找藉口?還是:是我們管教不嚴格,我們向大眾鞠躬以示道歉?

年輕人得到了自由,社會就必須面對自由帶來的後果,如放縱...無拘無束...那我們是要回到約束,把自由沒收?也許是找回古人那本禮記的書,了解古代人的禮儀,取其精神,套用在我們現代人的身上吧..

Unknown 说...

越是大人物就越應該做好榜樣給學生有一個典范,有問題就應該承認接受批評,如果為了顏面或是其他目的而找藉口合理化錯誤,那會讓學生會更以為自己是合理的。臺大校長不顧其他人的批評在開學典禮一連兩年說了四不和四要,就是從基本教育學生,拉低顏面又怎樣,需要改進的地方就應該坦誠面對而非為了當下的顏面而找藉口造成更長遠的問題。有勇氣道歉才是真正有能力當大人物的人。

年輕人得到了自由不代表年輕人可以濫用自由,大學生活自由開放是因為整個社會本身就講大學生當作是“大人”,該懂得怎樣做自己該做的事。所以大學不太管學生,也不太在這方面教育學生。當然現在這問題終于被提出來討論了,終于學校可能會開始重視這問題了,那也是好事,也許不是一堂課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有個開始總是好事,其實也不是所有的老師都不在乎學生的發展,有些老師會不時的告誡學生關心學生,也擔心這種問題未來會怎樣發展。

自由不等于放縱,無拘無束不等於隨心所欲。
年輕人得到自由本身就是社會造成的結果,但是解決方案不是二分法,不是只有繼續放縱跟回收自由兩種選擇。臺灣教育本身就有很大的一個問題,尤其是進得了臺大的學生通常在高中以前都被教育成一部考試機器,到了大學開始不一樣的考試,唯獨不一樣的是大學沒有什么教官來管秩序。沒有經過教育的結果就是學生自己在暗中摸索該怎樣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沒有人告訴學生做什么事是很過分的,做什么事是會引起別人的不認同的...如今會有這樣的問題,是誰造成的?是這個以考上好學校的制度,是遵循這個制度的普羅大眾包括媒體、政治、社會...那有問題要怎樣解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不是更應該將問題轉向全教育界而非只有臺大?


我其實跟blog主人提過了,原文作者的重點應該是在篇末那里,在前面提出了她的發現,目的在於提出這種問題讓社會看重。但新聞記者著重在於前面的描述,試圖引發大眾與臺大的對立,強化那個對比,卻將重點給隱沒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一個人被打了自然會反抗,受到刺激之後自動地啟動自我保護意識。反駁是肯定的。重點在於反駁之後是否會反省、反思...或是在反駁之後就將問題合理化,然後當作沒事發生或是問題不是出在自己身上。當下的時間還看不出這事後的反應。

依我的觀察經驗,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的事,是那些越對自己有自信的人才會做的事,而且這些人通常不會事後反思覺得自己是錯的。